返回

第五十章 佛 (1/1)

话说这位王子独自经历苦修对于佛学的领悟。

佛学宣扬众生一切平等,认为人类是平等的,而且认为凡是有血肉之躯的且具有灵性的生物,乃至天人之际,一律都称为众生。

大家在本性的道体上,本来都因该是平等的,人不应该以非礼的恶意去侵害他人,同时也不应该为自私而去残害一切众生。

人与众生,如如之性,本自平等,所以人人为善可以成佛。

一切众生与天人,为善去恶,亦可以成佛。

从而建立了三世因果,六道轮回的生命现象,所谓六道分为:“天道,阿修罗道,人道,畜生道,饿鬼道,地狱道”。

一切众生由于思想与行为善恶的程度多寡不同,而互沦为六道。

人能为善而升天,亦能为恶而变为畜生,饿鬼,乃至下地狱。

但天如忘善动恶,亦可互相变为阿修罗,乃至堕入他道,从善变恶,亦可从恶变善。于是认为宇宙中的生命现象都是异同的,都是由于一念之间的善恶而互变。

故一念的善恶,与起心动念的行为,最后积少成多,便构成了三世因果。

所谓三世,是指时间的过去,现在,未来,由过去的因积累成现在的果,由现在的因,积累成未来的果。未来与过去,又如循环的无尽。

问题的最后,都自归入于天道,而有了三界的区分,所谓三界:“欲界,色界,无色界”,欲界的天包括上至日月以外,下及人与畜生,饿鬼,地狱,日月运行之际的天,都属于欲界之中。

所谓欲界:“是指这一界的众生生命,都有欲爱。”在欲界中的人道世界,约分为东南西北四洲,我们人类的世界,是属于南瞻部洲的一部,这个世界的总名,叫作娑婆世界。

娑婆有堪忍,缺憾的两重意义,堪忍是指这个世界上充满缺憾,很多苦难,而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缺憾与许多苦难,而且任有很多人向善,所以值得赞叹。

如果世界上没有许多缺憾和苦难,自然分不出善恶,也就根本没有善恶之分了,即无魔即无佛。

欲界天人之中,各有主宰,超过欲界以外的便是色界,色界的众生,有情但无欲,他有十八重天,属于修习静禅定境界众生所生的果位,色界的最高天,为无色究竟天,有大自在天为其主宰。

超出以外,便是无色界,共有四重天,是修习静虑得果者所生之处,无色界者有意识,而无情无欲,统此三界,为其主宰者,又名为大梵天。

三界中的时间是以一个日月所照的太阳系统为单位,三界中的时间各各有所不同,月中一个昼夜,等于人间半个月,日中一个昼夜,等于人间一年。

积累一千个日月系列的世界,为一个小千世界,积累一千个小千世界,为一个中千世界,积累一千个中天世界,为一个大千世界,如此为三千大世界,由此反观人间的芸芸众生的纷纷扰扰,真是渺小的可怜,释迦牟尼佛说出三千大世界的三界宇宙观,以此来开阔人智的胸襟。

在对于宇宙生命真谛的追求,释迦摩尼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命现象,都是因缘集合而生,缘生而起,缘尽而散,而宇宙生命最初最原始的功能,是心物同体的,从神圣的角度看,可以称为神,或天,或主,或佛,或任何种种超人格化的圣神称呼。

从理性的角度看,也可以称之为性,或心,或理,或道等等称呼。

众生世界,因为不能证到自性本体的究竟,即你从哪里来,便舍本逐末,而各各执着于自己的所见,所知,认为那就是究竟,于是各依附于自己的主观,形成了世间的差别与知己。

只要人能从自心寂静思维意识上去做功夫,渐渐就可了知身心的作用,也如现相世界一样,变迁无常,虚妄不实,从此节节求进,层层分析,尽人之性,尽物之性,达到身心宇宙,寂然不动的如如一体,不住于有,不落在空,便可证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。

释迦摩尼有叫他“真我,或是涅槃自性”。

他认为说“空,或说有”,都非究竟,唯一的方法是达到身心寂静,在再寂静中求证,但他是“不可思议”的,所谓“不可思议”是修证的术语,意思是不可以用习惯的意识思维去思想,便有可以达到身心寂静。要知后续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本章完

本章换源阅读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