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四十三章 孔府血书 (1/2)

崇祯帝微微一怔,没想到一名普通的锦衣卫暗卫竟能吐露如此见解。他不禁多看了王宝林两眼。王宝林正值青春年华,胡须虽浓,面庞却仍带着几分青涩。眉宇间隐含着武将的锐气,一看便知是能领军作战的人才。

读过书吗?崇祯问。

回陛下,曾读过几年社学。王宝林答道。

社学是地方官府设立的学校,更高级的则是府学和京师的国子监。明朝与后来的清朝不同,明朝普及了基础教育,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,否则将受到惩罚。到了弘治年间,朝廷更是多次下令各地设立社学,要求所有十五岁以下儿童必须入学,无论贫富,一律平等。

朕的计划颇为艰巨。若能成功,京师可保;若失败,大明江山难保。崇祯的话语让王宝林和其他几人交换了焦急的眼神。他们原本以为只是一项秘密任务,但现在看来,皇上的计划恐怕比天还要重大。

王宝林急忙问道:陛下,不知此事究竟为何?我们虽不畏死,却怕误了陛下的大事。

崇祯轻轻摆手:你们只需尽力而为,若事不成,那也是天意。

大殿内的气氛变得沉重。王承恩和李若琏看着崇祯,心中充满了忧虑。大明历经风雨飘摇,皇上和国家都已疲惫不堪。

陛下,您交给他们的任务,能否完成?李若琏拍着王宝林的肩膀,大声问道。

能!三名年轻人跪成一排,声音坚定。

崇祯点头:好,很好。朕的计划是让你们去投靠李自成,明白朕的意思吗?

反间计?王宝林惊讶中带着一丝兴奋。

你有些聪明,但还不够。崇祯微笑道,朕不是让你们去那边谋反,而是让你们成为流贼的一部分。只要能混入其中,平日里为朕做些事,传递情报。时机成熟,你们便是朕的内应,明白了吗?

王宝林愣住了,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为国家效力。其他两人也纷纷跪下,表达忠诚。

崇祯继续说道:放心,朕已为你们准备了投名状,你们只需编造一个假身份。其他的事情,不必多虑。

他让王承恩递给王宝林一份报纸,并告诉他:这是朝廷内部的最新消息,你带上。还有两个消息,你们要记在心中。一是朝廷决定坚壁清野,将百姓迁入京师;二是朝廷将派出轻骑,对刘芳亮部进行袭扰。

王承恩心中一惊,这些消息若是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崇祯似乎并不在意,继续对王宝林说:这些消息虽不能让你们立刻升官,但足以让你们成为小队长。到了那里,只需做一件事:有机会就烧毁刘芳亮的粮草。若无机会,不要冒险,继续潜伏即可。

王宝林点头表示理解。崇祯又承诺,他们离开后,李若琏会照顾他们的家人,并给予每家一百两银子的资助。

三人感激涕零,跪地谢恩。随后,在小太监的引导下,他们离开了皇城。

崇祯目送他们的背影,心中暗自叹息。王承恩和李若琏见状,不敢多问,只能轻声安慰。

朕这些天来,杀贪官,杀奸商,整顿吏治,造火器,出邸报,免田赋,募兵备战。崇祯自问,你觉得朕还能做什么?

李若琏沉默片刻,然后小心翼翼地说:陛下,臣以为这些已足够。

不够!崇祯摇头,京师的军民未曾真正见识过流贼的残暴。他们只是从报纸上看到,却无法真正感受到。朕要让他们亲眼看到流贼的真面目,该如何做?

李若琏闭口不言,这种话题太过敏感。

急症下猛药!崇祯语气坚定。

李若琏终于开口:陛下的意思是...杀人?

崇祯点头,他已下定决心,这次要拿读书人开刀,以震慑天下。

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的脸色突然一变,随即震惊地低声说道:“陛下...难道您打算...对衍圣公下手?”

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!”李若琏满脸惊慌,如果不是因为尊卑有别,他几乎想要跪在崇祯面前请求宽恕。

“孔子是历代读书人的楷模,孔家世代都是文坛的领袖。自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来,历代王朝都以儒学为国教,大明朝也不例外。太祖皇帝统一天下后,也封孔希学为衍圣公。”

“儒学影响深远,衍圣公更是文学巨匠,被天下读书人奉为至圣。”

“如果陛下真的要对他下手,不仅会动摇大明的根基,更会受到朝中文武、天下士子乃至百姓的强烈反对和指责!”

得知崇祯有意对衍圣公不利,李若琏甚至怀疑崇祯是不是失去了理智。

贪官污吏、权贵商人之死,百姓或许会拍手称快,但杀害读书人的领袖,衍圣公,是绝对不行的!

崇祯轻轻一笑,反问:“你不敢?”

李若琏跪倒在地,诚恳地说:“陛下,臣非不敢,实是不能。臣可以不顾个人名声,但陛下的声誉至关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本章换源阅读
X